hiblgo
nikon
研学即研究性学习,又称探究式学习、探究式科学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教学法等,是指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归纳式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方法、模式和标准起源于美国,1980年代美国把"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HIBL)"列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促进了美国科技创新的发展,被美国认为找到了一条基础教育成功的道路,1995年"探究式学习"引进到法国叫"动手和面团"。1999年中国启动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8月教育部、中国科协首次完整的将"探究式科学教育"从法国引进到中国,简称"做中学"。"做中学"就是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利用学到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式学习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学习的理念方法和模式,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时十年,在全国20个城市,近2000所中小学、幼儿园实验、试点、示范取得圆满成功,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布19学科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2012年1月韦钰院士出版专著《十年"做中学"是为了说明什么--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教育改革之路》。 2012年11月,教育部指定上海、杭州、合肥、西安四个城市作为全国研学旅行试点城市。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教育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行走的课堂、校外课堂、大自然课堂。其基本要素是:研学基地的开发、研学课程的设计、研学导师的培训、研学旅行综合评测。研学导师培训和课程开发是保证研学旅行质量的两个最关键因素。教育部2017年9月25日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规定,也是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确定依据。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纲要》指出: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研学旅行要以教学的目的组织实施,以年级为单位、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学生需要在老师和研学导师的带领下,根据不同学龄段确定主题,以课程为目标,以动手做、做中学的探究形式,提出问题、猜想预测,设计实验,试验观察、寻求实证,数据搜集、整理分析,得出结论、交流表达,集体讨论、记录过程等六大步骤,并在教师的帮助下,书写研学日志,形成总结报告,提出新的问题。研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现有的学科教学不同,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跟着课本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当然,这里的"实践"的含义不仅是指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它还包括选题,制定学习计划,到大学、科研机构聆听专家讲座、请教专家学者,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探究式学习的过程。
如果孩子跟着家长到景区或研学基地,听听讲解、看看景点那也只是旅游。如果组织学生到各地参观、浏览、拓展,那也只算是游学。
2012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研究项目,在安徽、江苏、陕西、上海、河北、江西、重庆、新疆等8个省(区、市)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并确定天津滨海新区、湖北省武汉市等12个地区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验区。此后,项目组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稳步推进研学旅行的实验工作,历经五年,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研学旅行开展的实际问题。为此,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
《意见》强调,要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各地要根据研学旅行育人目标,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等,建设一批安全适宜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并探索建立基地的准入标准、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各基地要将研学旅行作为重要的教育载体,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
《意见》要求,各地要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探索制定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学校组织开展研学旅行可采取自行开展或委托开展的形式,但须按管理权限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并做好学生活动管理和安全保障工作。学校自行开展研学旅行,要与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权利;学校采取委托开展研学旅行,要选择有资质、信誉好的专业研学机构合作,并与研学机构签订协议书,明确委托研学机构承担学生研学旅行安全责任。
教育部11部委《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确立了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课程的教学地位,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必修课程,因此研学旅行也是必修课程。既然是一门课程,那就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系统的教学内容,规范的实施过程,科学的评价体系。
研学旅行本质是教育活动,课程和线路的设计必须首先体现教育性。教育性原则的落实主要在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呈现上。课程目标的确定必须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关于综合实践活动标准与研学旅行相关的规定,要结合研学旅行的具体资源的性质来科学地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有明确的教育主体,内容的呈现要能够引领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和体验,研究问题和作业的设置应该能够引领学生对学习、参观、游览、体验的旅行资源做更加系统和深入的分析和认识,对学生选定的研究课题提供相关的材料和思维启发,帮助学生获得研究成果,或者有助于学生获得预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态度。